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节(2 / 2)


  “部长,室内突然出现一股强烈的能量波动,又很快消失,发生了什么事?”

  于部长望着假皮消失的地方沉静回答:“没事,我很好,你们不要进来,等我问完会开会研究的,到时候该你们知道的都会告诉你们。”

  乔知学确定讲话的人的确是于部长,这才停止了敲门的动作。

  “看来假皮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力量,所以一离开媒介也就是你便会消失,也不知这股能量最终以什么形式消散了。”于部长道。

  谭砚……谭砚听不懂。

  看对面的眼神就知道谭砚又迷茫了,于部长暗暗叹气,他有心弄清楚一切,奈何唯一的知情者什么都不明白。

  摘下假皮的谭砚没有了那副沧桑的面容,看起来像个迷茫的大男孩。他出乎意料的英俊,资料上的黑白照片根本无法体现出真人万分之一的俊朗,他背脊挺直得像个标杆,衣服包裹下的手臂充满了力量,像个年轻有力的小豹子,哪里还有刚才憨厚老民警的样子。

  面对老警谭砚于部长可以严肃可以残酷,可以将事情摊开说。但不得不说一个人的容貌对旁人的影响是很大,看着现在的谭砚,于部长甚至有些不忍心了。

  一想到这样的大男孩背负着巨大的秘密这么多年,生死不惧地守护平县百姓,于部长心中便十分感动。

  “谭砚同志,你这些年辛苦了。”于部长语气沉重地说道。

  谭砚:“……”

  总觉得哪里不太对……于部长好像在用很慈母的表情望着自己。

  这次谈话是极为机密的,只有于部长与谭砚两个人知道,甚至没有警卫跟进来。这样的环境让谭砚很舒适,他也十分配合,将自己能说的都说了。

  可是很遗憾,谭砚所知的情报没有解决困扰他们的问题,反而带来了很多疑问。

  原本以为空洞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过不了多久就会自然消失,不会造成太大危害。各国只是将它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来研究,并没有严阵以待。可一旦哪一天谭砚没有及时进入空洞中,以他们现有技术最多让空洞停止扩散几个小时,却无法完全解决。

  为什么目前为止所有空洞都会出现平县,或者说与平县有联系;为什么其他人被卷入后空洞不会消失,却只对谭砚有反应;为什么谭砚每次回到现实世界都是平县公墓(这点他自己也不清楚);以及未来谭砚会不会寿终正寝,他不在后由谁来控制空洞。

  这些问题都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于部长将所有问题都列出来,理不出一个头绪。

  见他问完自己后便盯着谈话记录皱眉,还点起了一根烟,谭砚忍不住道:“不要在我面前抽烟。”

  “嗯?”手中夹着烟的于部长一愣。

  “我尽量避免自己身上有特殊味道,”谭砚解释道,“有些世界对气味很敏感,烟油的味道很刺鼻,如果沾上了,哪怕是一点点,都有可能遇到危险。”

  “抱歉。”于部长连忙掐断了烟,将这一点也记录下来。

  “之前你跟着我进去的时候,我很庆幸那是熔岩世界,到处都是硫磺的味道,你身上的气味不明显。”

  他用一种“不然你早就死了”的眼神看着于部长。

  于部长:“……”

  作者有话要说:  于·慈母·部长(一脸姨母笑):说起来,你跟我儿子年纪差不多……

  谭·五十八·砚:……

  第6章 五十八(终)

  于部长整理过笔录后,便立刻召开了紧急会议。

  目前他们只知道“空洞”会在东八区21-0时出现,但出现的频率和日期没有丝毫规律。现在是下午15点整,距离下一次“空洞”可能出现时间还有6小时,国家技术安全部必须在此之前决定如何安置谭砚。

  换成别人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了特殊能力而担心被带走做什么人体实验,而谭砚的精神始终安定,他完全相信组织的决定,或者说他愿意服从安排才会有这样的表现。

  离开房间时,于部长不由再一次暗暗赞扬了谭砚。之前检查平县治安管理所时他曾说过要将谭砚的工作作风推广到全国,让所有从业者向他学习,这并不是空话。可惜现在谭砚的身份已经属于机密档案了,不可能再放在明面让人学习。

  技术安全部所有知情人员全部在会议室等待于部长,他们研究了“空洞”现象多年,如今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怎么会不激动。

  会议上,于部长将与谭砚的对话归纳总结了一下,简单将大致情况做了个说明,接着便放下小本本,等待众人的发言。

  “……就这样?”徐明宇一脸失望,“空洞的成因呢?特殊能量场的源头呢?谭砚与空洞的联系呢?全都没有答案吗?”

  “正是如此,当前的情况很复杂,谭砚的出现不仅没有解决我们现存的疑问,而且还增加了很多问题,对此大家有什么想法吗?”于部长问道。

  他心中其实已经有了个办法,只是说起来有些荒谬,需要说服眼前这些人。

  虽然“空洞现象”的主要负责人是于部长,但他只是统筹总管,具体理论成因还是需要研究的分析,实际操作还是手下这些人。他最多就是将这些人的研究结果翻译成一般人能听懂的话,上报国家,申请经费和资源以及实验权限。

  “我有一点不是很理解,”研究组副组长,一位老教授问道,“他进入过‘空洞’无数次,怎会什么都不懂?就算没有仪器,难道不会对比分析每次进入‘空洞’后的空气成分、重力变化、生物特性与现实世界的区别吗?只要多对比几次,总能求同存异,找出每个世界的不同规律的。”

  “还有土质变化、气候特征、可食用水源的成分,这些也应该注意吧?”另外一个教授补充。

  “他有那么大好的机会,却整整四十年没有丝毫进展,这真的是……”研究组组长费因顿费教授失望地摇摇头。

  另外几个组员也连连点头,竟然连最基本的环境因素都不分析,实在是……

  “各位请注意,”于部长敲了敲桌子,“谭砚的工作性质与大家不同,他不是科学家。而且也不是没有科学家为科学为真相奉献自己的生命,冒险进入空洞中,但是他们回来了吗?”

  众人顿时沉默了。

  于部长举的例子发生在九十年代,“空洞”现象刚刚发生的时候。有几个别国科学家经过无数次测算后,制造了能将自己带回来的仪器,全副武装地带着仪器进入空洞,结果当然是显而易见的,石沉大海。

  那之后便没人再敢冒险做实验,更不敢再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来对待“空洞”,这是超出他们理解范围内的现象。

  “我知道大家对‘空洞’后究竟有什么很感兴趣,刚才我的报告中没有提到这一点,这是因为我并没有问谭砚。下面我讲一下我的经历——

  那是一个熔岩世界,体感温度超过50度,天空被尘埃掩盖,一片昏黄,看不到天空中是否有太阳和星辰。那里处于一个极为不稳定的状态,大地裂开,地浆喷出,无数我没见过的动物淹没在温度超过2000度的岩浆中。空中到处喷射着因沸腾而四溅的岩浆,稍微沾上一点半个身子就会融化,是个极为危险的世界。

  在座的各位若是去了那里,还会有心情检测对比环境差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