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三国]焚香祭酒完结+番外_53





  崔颂并没有深入解说的意思。多说多错,在这些人精的面前,他还是不要卖弄为好。

  因而他只是淡淡一笑,让侍女重摘了两束极美的兰花,装入漆盒,赠予二人,无声地表达了送客的意思。

  荀氏叔侄亦不勉强,但看他们的神色,显然对崔颂刚刚的话上了心。

  临走前,崔颂还对荀彧发出了组队申请:如果荀彧近期想要回乡,请务必知会他,顺带捎他一程。

  荀彧有些疑惑,他在京为官,短时间内并没有回乡的打算……不知崔颂的话中为何带着一丝笃定,好似认准他定会回乡一趟。

  但他还是郑重其事地答应了崔颂的请求,表明自己若有回乡的意向,定会修书告之,与崔颂一起上路。

  在一旁安静不言的荀攸,忽的极细微地眯了眯眼睛。

  崔颂自然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董卓进京后,荀彧会弃官回乡——这个小细节还是自家爷爷拿荀彧、程昱二人作对比的时候,特意举的例子,因而他才记住,倒没想到能在这个时候派上用场。

  因着外界世道混乱,贼寇横行,崔颂又尚未掌握原身的武技,有所顾虑,不得不暂时留在洛阳城。

  如今他日夜锻炼身手,虽谈不上章法,到底也敏捷有力;而暗处刺客迟迟未动,京外董卓虎视眈眈,也是时候该考虑离京的事了。

  总归都要离京,荀家人丁兴旺,京郊部曲数十人……保镖数量可观,不如搭个伙吧。

  现在,崔颂就等董卓进京,废帝自立,然后荀彧弃官回乡,自己再蹭一下顺风车……

  嗯?

  崔颂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董卓入京后,荀彧回乡了,那荀攸呢?

  崔颂仔细回忆,然而记忆有限,他想不起这段细节。

  几次无果后,他便放弃了,心想荀攸应当也是跟着荀彧一起回去的,不再纠结这个问题,回房开始他的鬼画符。

  当然这鬼画符只是外人眼中的概念,崔颂他,其实在写拼音。

  趁着脑中的记忆还算清晰,他要把接下来的历史主线记下来,好好收藏。

  至于为什么用拼音而不是英语……嗯,每一个“我认识英语,但英语不认识我”的学生都能懂的。

  后几日的发展,与史书中记载的大致相同。

  陈琳力谏,何进不听,召集外军呈勤王之势,逼迫宦官引颈就戮。

  太后拒之,不愿何进诛杀宦官。异母弟何苗私下警示何进,暗指何进如今的权势乃来自宫中,莫要与太后生出隔阂。何进心有顾虑,表明自己不会大肆诛杀宦官,但却容不得宦官擅权,十常侍若有自知之明,须当奉印隐退,不再插手朝中诸事。

  太后大怒,却又接到董卓威恐之信,大惧,罢退小黄门,唯留何进所近之人,算是向长兄服了软。

  京中风声鹤唳,将宦官诛尽的传言甚嚣尘上。

  张让等十常侍惊怖不已,向何进负荆请罪,晓之以情,一同回忆当初力保太后、扶立辩太子的情谊,恳请他高抬贵手,放他们一马。

  或许是顾及太后的感受,或许是何进真的心软了,他答应不杀宦官们的性命,只要他们愿意卸任,告老还乡,他可以既往不咎。

  何进是这么想,可袁绍不答应了。

  他一直主张的就是除尽宦官、为党锢平复,何进这缩手缩脚的样子真叫他看不过眼。

  于是他修书一封,催促董卓东进;又假传何进的旨意,把宦官的亲戚都绑了起来。

  何进察觉董卓的异动,忙派出侍者将董卓拦在京外,自己则怒气冲冲地去寻袁绍。

  “进与公乃金石至交,授公符节,深信不疑,公如此报之乎?”我那么信任你,赐给你执掌生杀大权的符节,你就是这样报答我的吗?

  袁绍不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什么问题,反而觉得何进当断不断,受制于宫中的妇人,实在叫他失望的很。

  他便威胁何进:事已至此,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

  何进大怒,可他没有办法,只能捏着鼻子认下,重新议定方案。

  这个时候,得到家人被抓消息的十常侍,认为何进此人口蜜腹剑、反复无常,只得去找太后,借着往日的恩情,恳请太后让他们回到原来的岗位。

  等他们重新执掌宫中的权力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假借太后的名义,把何进骗进宫,然后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