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146 第146章 道左相逢(1 / 2)

146 第146章 道左相逢

? 虽然刘定川想得很美, 但事实上,真正成婚的时间,却定在了来年春日。

这是柏杨的意思。

要把黛玉留到二十岁法定婚龄不现实,但反正都已经留到了十七岁,那就索性过了十八, 算是正式成年。这样就算婚后立刻生子, 黛玉的身体也不至于会承受不住。

她本来就较常人更弱, 柏杨自然只能更仔细。

虽说也可以跟刘定川那边商量, 但柏杨觉得这种事情未免有些强求,毕竟已经是人家家里的媳妇,况且上面还有公公婆婆,就算是刘定川不在意, 也免不了会有外人口舌。索性婚前多留一阵子, 就不必担心了。

要是刘定川知道他心中所想, 一定大呼后悔。他很清楚黛玉的身体,虽然急着成婚,但那也是因为结了婚对方才算是自己的人了。并没有打算在最初几年内让黛玉怀孕生子。若早知道柏杨的想法, 他就直接对大舅哥做出保证,说不准还能提前一段时间抱得美人归。

可惜他没能抓住这个机会,便生生多等了半年时间。

而且这半年时间, 黛玉是住在扬州的,他除了节日的时候让人送几大车礼物过去,别的什么都不能做。

好在已经有了未婚夫妻的名义,黛玉也可以给他做点儿东西了。

她并不爱做这些东西, 从前在闺中,漫漫长日总要有些事情来打发,也就无可无不可的做着。又因为身体不好,所以总做得断断续续,一年能有两三件东西,便算好了。也因了这个,时常被贾府的人诟病,连下头仆人说起来,都不以为然。

黛玉即便没当面听过那些话,心里也多少是有数的。后来离开了贾府,眼界开阔,能做的事情更多,她就索性将针线放下了。

那时心里未必没有些任性的想法——便是一年也不做一件绣活儿又如何?她是千金小姐,能做这些,是锦上添花,便不做,谁还能说什么不成?

所以这几年来,她除了跟着宝钗做了几样东西,已经少动针线了。然而如今重新捡起来,精益求精,用了十二分的心思,做出来的东西仍旧件件都是精品,让人见之赞叹。

所以刘定川即便见不着面,能得到黛玉亲手做的东西,也可聊作安慰,总算将这大半年的时间挨过去了。

开春之后,刘家就开始马不停蹄的准备起来,接近吉日时,刘定川便亲自领着迎亲的队伍出发。

那一日江州码头几乎被刘家的船只占满,一船船的聘礼并排靠在岸边,船头上都用红布扎成大朵的花,看上去格外喜庆热闹。近百只船看上去遮天蔽日,一度让码头陷入瘫痪,出发之后,也是一路招展,所过之处无人不侧目,引得大半个江南都跟着议论纷纷。

不愧是江州刘氏,底蕴深厚,家主的儿子娶妇,自然要如此风光。让人不由回想起当年清河郡主远嫁而来时的盛况。

不过这还没完。因为数日之后,这浩浩荡荡的船队,又从扬州开回了江州。这一次,跟在后面的船只几乎翻了一番——新娘子的假装,也不比刘家给出的聘礼逊色。因为林家只此一女,自然连聘礼也一并放在假装之中运回来了。

原本不少人都觉得刘家娶这么个孤女不划算。以他们家的能耐,就是皇城里的宫女们,也是娶得的,林家虽然曾经也风光过,到底已经没落了。但现在看到这样的排场,反倒觉得刘家的这门亲结得不亏。

这等于是将整个林家并入刘家,是哪怕公主也带不来的好处啊!

毕竟皇帝再宠爱公主,难不成还能把自己的私库都陪嫁了?可这位林姑娘却能做主,将林家的一切都带上。

于是一夜之间,街巷之中的传言就都变了。人人都道这门亲事乃是天作之合,再好没有。

暗地里推动流言发展的柏杨这才满意了。

不过,他能做的,也就只到这里。接下来日子过得如何,还看两位新人自己怎样经营,但他们彼此间本来就有好感,又都是聪明人,想必不会太坏。

了结了这桩事情,柏杨便跟薛蟠商量起回京的事。

他们这两年待在这里,自然也不是白待的,有刘家帮忙,江州的情况摸得差不多了,就连周边几个州城,也探听到了一些消息。自然也就是时候回京城去了。

于是等黛玉回门时,柏杨便提起了这件事。

黛玉闻言不由大惊,她虽然知道柏杨不可能一直留在江南,但自己才刚刚成婚,他就要走,一时十分不舍,泫然欲泣。

刘定川见爱妻如此,自然心疼不已,想了想,索性道,“如今我既成婚,也该上京去见一见陛下,同时也让新妇拜见诸位皇亲。既然两位兄长也要前往,不如就同行?”

无论是刘家还是清河郡主,跟京城的关系都是要经营的。刘定川既然成亲了,去京城转一圈,也是应有之义。现在只不过是略略提前而已。于是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半月之后,一行人启程回京。

时间有时候走得很快,但又有时候很慢,两年多没回来,京城似乎还是记忆中的样子,并无太大的变化。

下了船,早有和郡王府派了马车在这里等着接人,一路往城里行去。到了半路上,马车忽然停下,却原来是路被堵住了。走在他们前面的那辆马车忽然坏了,自然就把路挡住。

“去问问是什么人家。”赵子颐掀开帘子看了一眼,吩咐道。

仆人过去问了,回来之后,脸上的表情也有些古怪,“回王爷的话,是贾家。”

“哪个贾家?”赵子颐眉头一动,身体也往后靠了靠。这是一个避让的姿势,马车里的人都注意到了,一看就知道里头还有别的缘故。

“就是与咱们娘娘有亲的那个。”仆人道,“他家的车夫小人认得。”

赵子颐不由揉了揉额头。

刘定川因问道,“颐哥儿,这又是怎么回事?”

“就是从前的荣国公府那个贾家,你们想必也是知晓的。他家自从败落之后,是一日不如一日了。这几年已是陆续分了家,各过各的。因贾府二子之妇乃是王妃的姨母,这几年来,也有过数次走动。”

虽然他说得含蓄,但大家都明白了。这走动,必定不是亲戚间的走动,而是贾家上门打秋风来了。

不过对王府来说,既然是亲戚,还真就不好不理会,少不得要应付一下。难怪赵子颐的脸色那么古怪,估计这贾家的行事实在难以入眼,只不过他本人的修养好,不好在这种时候说闲话罢了。

原本一行人都是骑马的,不过许久不回京,既是久别重逢,又因刘定川的身份备受关注,赵子颐这边不免有许多事情叮嘱交代,所以最后只有薛蟠骑马跟在了黛玉的车后面,权作护卫。柏杨,赵子颐和刘定川却都在这辆车上。

这会儿见赵子颐不说话,刘定川又不深知这里头的事,柏杨便道,“既是遇上了,恐怕少不得露个面了。”

和郡王府的车驾都是刻有特殊徽记的,旁人都能看见,这会儿如果视而不见,恐怕不要明日,坊间就有种种传闻出来了。所以既然碰上了,赵子颐也只能搭把手了。

他点点头,吩咐仆人过去询问是否有需要帮助的地方。

赵子颐的本意是留下人在这里帮忙,设法把坏了的车挪开,让他们先走。但不一时仆人走回,身后跟着贾家的人,说是对方一定要亲自来见赵子颐道谢,同时还有不情之请。

赵子颐既然开了口,自然不可能半路撂开手,只能询问是怎么回事。

那人便道,“承蒙郡王垂爱,小子不胜感激。这便名人挪开车驾,恢复道路通行。只是那车中还有小子家眷,不便露面。不知能否借郡王府车驾一程?只需进了城,自然有人来迎。”

柏杨听这声音熟悉,不由掀帘子看了看,果然站在外面的人是宝玉。

不过也才两年功夫,他看上去就像是陡然长大了。不过整个人却也没有了少年时的那种机灵劲儿,看上去一板一眼,毫无灵气。

虽然没有跟黛玉的生死之恋,但贾家败落,看样子对他来说还是十分巨大的打击,甚至不知道还有没有恢复的时候了。不过……柏杨远远看了一眼那边坏了的马车,家眷?

会这样说,应当就不是老太太和王夫人,否则毕竟是长辈,和郡王的态度会更客气些。

那就是……贾宝玉新娶的妻子?

这倒也不算奇怪,毕竟他的年纪放在这里,连黛玉都成婚了,贾家岂有不着急的?或者从前不着急,因为他们这样人家,想结亲的话随时都能挑到合意人选。但败落之后,就不能不急了。

也不知道最后选中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