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十四回 雁门关赏景多奇辞 点将台赋愁少弱皇(2 / 2)


却忆前朝出征乐,山灵当日有谁雄。

慈禧叹道:“小主瑾丫头做的这首诗不错,比起皇上、皇后做的诗有气势,不过诗到唐代是做绝了,清诗还是不如唐诗有气势。”

皇家行列跨过淙淙的山溪,踏上峻噌的石磴,步履艰难地登上了雁门关。但见滹沱河,波光粼粼;钩住山,峦映朝晖。真是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钩住山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晋右严疆黄河边。观其形势,确是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阴,根抵三关,咽喉全晋,势控中原。

关有东西两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地利”二匾。东西二门上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在东城门外,有李牧祠。

慈禧,光绪等人站在东城门外,见有古松数株,傲然苍穹,松下丰碑巨碣,有的挺然龟跌,有的杂陈荒草,石狮子怒日睨视,石旗杆比肩争高。凭高远望,群峰纷沓,烟树苍茫,那如丝的白练滹沱河,似带的黄绢桑干水;俯瞰山谷,山坡上浮动的是白云般的羊群……

慈禧兴致勃勃地往前走,出了关,喃喃地说:“这可能就是书上说的塞外了吧。”只见一片空旷,满地荒草,只有塞北的风挟着小砂子,打在人的脸上,麻苏苏的有些发疼。众人不敢正面向北看,只能侧着身子,如果张着嘴面对北方,风能噎死人。折回头来,又回到关里,往西侧走,轿子只能抬到半山腰,山上根本没长什么草,只有灰黑色的石头。靠山的东南角上,有一块平坦的地方,方圆有几十丈开外,中间有块扁平的石头,差不多有五,六间房子大。

李莲英凑过来说:“这块大磐石就是传说中的余太君的点将台。”

慈禧领着众人上了点将台,往天上看,瓦蓝瓦蓝的,像靛染了似的深蓝色。往西看,山峦起伏,绵延不断,如万头猛兽在窜动。两边的烽火台,年久失修,已经塌毁了,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

慈禧喟然叹道:“想当年余太君擂鼓点将,三关排宴的英雄豪气,现在是一点也没有了。”

李莲英劝道:“到哪说哪,别替古人忧乐了。”

慈禧环顾一下四周,说:“本打算在这点将台上排午宴,可是风大,旋风刮起来,黄土、烂树叶子全起来了,还是回去吃饭吧。”此时,她见大阿哥溥携正一蹦一跳地逮蚂蚱。塞外的蚂蚱个头大,深绿色,两只脚上带刺儿,嘴上能流黑油。

这个大阿哥是已亥年十二月进宫的,当时只有14岁,他是端王爷载漪的儿子。端王载漪是有名的花花公子,声色犬马,吹拉弹唱,无一不好。他有一个好福晋,能说会道,八面玲珑,让人处处满意,常进宫侍候慈禧,很是得宠,说她夫以妻贵,一点也不过分。乘着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光绪帝不得志之际,她把儿子举荐进宫。大阿哥溥携绝顶聪明,学谭鑫培、汪大头,一张口学谁像谁,打武场面,腕子一甩,把蛋皮打得又爆又脆。对精巧的玩具能拆能穿,手艺十分精巧。可是他对人情一概不知,稍不遂意,便对天长嚎,谁哄也不听。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在宫里使奴唤婢,娇生惯养,要星星不敢给月亮。现在他闷在驮轿里,除去吃饭睡觉以外,下不了地,一连几天,怎能忍受得了,于是千方百计找消遣的东西。大阿哥驮轿里有手鼓、唢呐,驮轿后还添了一辆车,专为给他装玩物的,笼子里装着两只黄色野兔子,车内有两只大黄狗,还有逮的油葫芦、蛐蛐等。在大阿哥的眼里,珍珠翡翠玛瑙,那些冰凉帮硬的东西,吃不得,玩不得,算不得什么宝物,真正的小动物,能玩,逗人喜欢,才算宝物。在怀来县城时,小太监从外面弄来几只野鸽子,大阿哥欢喜得连饭部不吃了。端王载漪处心积虑想让儿子当皇帝,自己好当太上皇。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儿子究竟是龙还是泥鳅,做父亲的最清楚。正因为端王深知儿子不成气候,自己若当太上皇可以为所欲为,但端王又自知德望不够,于是就利用义和团扶满排外,迎合慈禧的心意。

慈禧看着大阿哥一心一意捕捉蚂蚱的情景,叹了口气,她对光绪早有不满之心,光绪闹变法,使她伤透心,下决心除掉光绪,可是表面上还装出关心这个外甥的样子。她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端王和福晋举荐溥携,正中她的心意,可是相处两年,她开始讨厌这个不懂礼数,没有出息的大阿哥,觉得他成不了什么气候,一路上,这个小子还不知趣地吹唢呐。自己在前面坐轿走,后头跟着个吹唢呐的,这不是成送殡的了吗。慈禧气得发抖,还是李莲英懂得老太后的心思,慌忙找到大阿哥,劝他不要再吹唢呐了。可是这位候补皇帝哪里肯听这个大太监的话,李莲英无奈,只得去找端王载漪,端王听说后吃惊不小,立即来到大阿哥面前,劝他不要再吹,如果要吹,就把唢呐筒子塞上手绢,免得声音飘到太后耳朵里。这位大阿哥见父亲真的动了气,才住了声音。

大阿哥不怕太后,在他眼里,当不当皇帝无所谓,玩蛐蛐、大蚂蚱、油葫芦,其乐无穷。

可是慈禧已痛下决心,回京后就取消他大阿哥的名义,赶出宫去。

慈禧看到大阿哥,猛地想到光绪,她用眼睛瞟着随行的人,忽然发现不见了光绪。

光绪到哪里去了?

听到慈禧发问,人们才发现光绪不见了。

尹福等人离开佘太君点将台,又来到关上,可是哪里有光绪的影子。

“你看!”李瑞东指着北山脚,尹福望去,只见一个红点点迅疾地动着,一颤一悠。

尹福叫道:“一定在那里!皇上被贼人掠去了。”

李瑞东道:“何人大胆,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劫皇上?”

尹福道:“你去禀报太后,我去追!”说着,飞也似卷下了山。

尹福追到北山脚,那红点点已进了翠林之中,尹福又追进翠林,远远看到有一个红衣女子背着光绪飞快疾跑。

尹福大叫:“快把皇上放下!”

那红衣女子不听,依旧疾奔。

尹福使出浑身气力,快步疾追。眼看快要追上,忽见树上“噗噗”跳下两个翠衣少女,各挥鸳鸯剑一齐朝他劈来。

尹福一闪身,抽出判官笔,慌忙架住那两个少女的宝剑。

那两个少女,一个穿一件翠色辉肩贴背,水红里子,西湖色夹衣,露出半截子三镶对靠青绉绉散腿裤儿,脚下穿一双过桥高底儿大红缎子小鞋儿;手腕子底下还耷拉着一条桃红绣花儿手巾,斜尖儿拴在镯子上。清水脸儿,嘴上点一点儿棉花胭脂。她有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一张樱桃小口。另一个少女身穿湖绿色布衫,双乌布鞋,头戴一顶白边紫花的小草帽,一头漂亮的黑发从草帽下面溜出来。布衫下面一对丰满的**高高隆起,像两颗洋白菜。她肩部和臀部较宽,体态轻盈灵活,活像一只母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