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够吗(2 / 2)


这可是一举成名的大好机会,同样也是最有力的筹码。

多年之前,赵石的大舅哥可不就被个县令给押在牢里,为的还不过是几亩荒田这样的小事?

这个呢,一个是因为大秦吏治确实清明,二来呢,也是由于官员有着操守,他们注重的是治下或者乡里风评,一旦在任上有了刚正不阿的名望。那么,对于他们的宦途会有着极大的助力。

不管得罪了什么人。上官也只会褒奖,不会打压。

而这事,没闹到朝野尽知,由此,李承乾的政治价值确实也得到了体现,他将这事压下来了。

这十分的不容易,赵石可以想象,老李到底被闹得有多焦头烂额。

李承乾无子,李氏一门也就这么一个继承人。

可以想象,在这个时节,一旦闹的路人皆知,李承乾这个侄儿李清会落得怎样一个下场。

于是,也就有了李承乾的自动请辞之举,这同样是一种妥协,咱和李圃一样,自动请去,杀人不过头点地,若再折腾,这个位子咱还就厚着脸皮坐下去了。

侄儿犯法,最多他也只是个上书请罪,陛下申饬两句也就完了,还动摇不了他枢密使这个宝座。

正好,皇帝陛下也需要平息文官们的怨气。

赵石觉得,老李这是赶上了,实在是倒霉催的,怨不得旁人。

其实也正是因他无子,在请辞之后,才会得到这样的恩遇,李清流放榆林,而李承乾的封地,正好在榆林。

前因后果也就很清楚了,旁人的雾里看花,在赵石这里却轻松做到了洞若观火,这就是权势的好处。

知道了来龙去脉,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就能屹立不倒,这都是相辅相成的因果。

而成武七年六月,不但李承乾收拾收拾,干干脆脆的离开了长安,长安豪门郑氏家主,郑老爷子也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儿。

这位老大人的身后之荣,自然非是李承乾之流可比。

赐爵,恩荫,追号等等一概不缺,礼部办丧,文武百官皆至,皇长子观礼,前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亲自撰写的祭文,尊荣之处,犹胜于当年同门下平章事杨感死后。

甚至加上去年时去世的两位大将军,都不如这位来的荣宠兼备。

郑家办丧办的非常盛大,可以用轰动成安来形容,这就是郑家的底气。

但在赵石看来,这也是郑氏一族最后的辉煌了。

郑家闹分家已经闹了些时候了,郑老爷子一死,所谓的长安郑氏也进入了倒计时,到时候,长安估计会多出许多姓郑的大小门户,长安郑氏也再不能以一个整体出现在人们面前了……

这样的郑氏,不用旁人去对付他们,自己就能闹的乌烟瘴气,将这个绵延百年的大秦豪族弄的四分五裂,一点点的耗光祖上传下来的荣光。

不过比长安王氏要强上不少,至少没弄个吵架灭门。

像如今孤零零立于长安的长安李氏,就有点危险了,没有了奥援,它还能坚持多久呢?

赵石想起当年自己大婚时,长安五姓具至,虽然来的人没有多少重要人物,但人全啊……

那时候,好像这些人都曾到自己面前恭贺新婚之喜。

还有人在旁边给自己介绍,这是哪家哪家的子弟。

那一个个的豪门后裔,衣衫锦绣,举止雍容,带着淡淡的矜持,待人接物却又温和有礼,可谓是尽显长安大族风范。

而今,长安五姓……嘿嘿,风流云散,就算是幸存的长安李氏,也已光芒暗淡,多少看不在他的眼中了。

世事变幻,莫过于此……

二十多间,大秦风云迭起,这些长安大族,其实正是见证了这二十多年间大秦的变迁……

想到此处,赵石不由觉得,国武监那边,可以写一部豪族野史嘛,说不定,便像不知会不会出现的红楼梦一样,能成就一部千载流芳的辉煌巨著呢。

他这点恶趣味,正像是成武皇帝陛下,在郑老爷子死后,又在赏赐中给长安郑氏发下了一大片在京兆的肥田一般,拿别人家的糟心事来给自己逗乐,都有些太不厚道了。

当然,赵石要比成武皇帝陛下好些,不管怎么说,都是为这些大秦豪族扬名不是,而成武皇帝陛下,在发下田地之后,便有点后悔了。

因为当日,一直安居在家的前同门下平章事李圃突然入宫觐见。

在乾元殿跟皇帝陛下说了一大堆的废话,等人走了,皇帝陛下琢磨了一下,才明白,人家来了其实就想说一句话。

等我死了,求您别再添恶心了行吗?

皇帝陛下大窘,这事儿不禁说,尤其是皇帝之尊,这么做确实有些过火儿。

但明眼人可不止一个,其实说起来,就算是郑氏那边,许多人也是心知肚明,只是此时郑氏能进宫跟皇帝陛下闲聊的人,都忙着处理丧事呢,顾不上这个而已。

于是,又一位老臣进了宫,皇帝陛下头大之余,终于在后续的旨意当中,给了郑氏一些补偿……

皇帝陛下一时戏谑,便吃了个闷亏。

这在成武皇帝身上,并不鲜见,这位皇帝陛下偶尔总有突发奇想之举,给臣下们造成许多苦恼。

事情都不大,却让人每每觉得,这位皇帝陛下实在有些不着调。

就像随着旨意到达风陵镇,还有皇帝陛下的口谕,只一句,晋国公,你的家产够了吗?

要是旁人,说不定就得吓的魂飞魄散,但赵石仔细琢磨了一圈,觉得自己最近没得罪这位陛下才对,那这话是什么意思?

打问一下传旨的太监,也不得要领。

直到他入了潼关,才差不多想明白,一时之间,赵石大恼。

李全寿那小子估摸是在说,他在长安呆了不长时日,这血脉一个接一个的出生,等他百年之后,他那点家业够分吗?

就像赏赐郑氏田产一样,同样是皇帝陛下的恶趣味作祟,不过这回被恶心到的是却是他赵石了……(未完待续……)